最近“农村女性自学收纳月入过万”的话题冲上热搜,评论区里不少人留言“想辞职去做收纳”——既能“整理别人的家”,又能“赚自己的钱”,听起来简直是“理想职业”。但真实的收纳师行业,真的像表面那么“轻松自由”吗?我们对话了五位90后、00后收纳师,他们中有从金融行业转行的“前白领”,有产后复出的宝妈,也有把兴趣变成事业的00后,从他们的故事里,我们看到了这个职业“不为人知”的另一面。
在很多人眼里,收纳师的工作就是“叠叠衣服、摆摆东西”,但31岁的深圳收纳师瞿莉娟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这行是‘体力活里最费脑,脑力活里最费腿’。”
她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接的别墅搬家单:客户家有整整三层楼的物品,从衣物到摆件,从孩子的玩具到老人的旧物,“光是清空所有柜子就花了一整天”。八名收纳师连续做了两天,最终收了1.3万元——但背后是“每天弯腰10小时,步数破两万”的消耗,“结束时所有人的腰都直不起来,连拿筷子都手抖”。
北京收纳师贝贝的经历更“烧脑”:去年她接了一个超大衣帽间的优化单,光是预采就跑了三趟——先统计客户有多少件衣服、包包、鞋子,画衣柜格局图,提出改造建议;然后采购分隔盒、挂杆等物料,调整衣柜层板高度;最后14名收纳师用4天时间,把“堆得像仓库”的衣帽间变成“按季节、颜色、款式分类,每件衣服都能一眼找到”的空间。“客户说‘你们不是在整理衣服,是在帮我整理生活’——这句话,比任何夸奖都让人安心。”
“月入1.5万”是瞿莉娟的“旺季水平”,但她也有过“连续两个月没订单,去做销售补贴家用”的日子。“去年六七月份,我停了58同城的广告,加上竞争激烈,整整两个月没接到单,只能去卖护肤品,赚点零花钱。”
产后转行的唐糖更明白这种“不稳定”:今年初她花一万块参加收纳培训,结业后却没单可接——“大公司不派单,小公司要抽成,新手只能跟着导师做助理,时薪才50块”。做了5个月,她平均月薪刚过万,但“周六日要连轴转,根本陪不了孩子”,最累的时候连续上户10小时,“晚上回家腰都直不起来,得贴膏药才能睡觉”。
贝贝的工作室有20多个兼职收纳师,她见过太多“三分钟热度”的新人:“我们培训过100个学员,现在还在做的只有30个。新手期最磨人——面对客户的私人物品不敢上手,遇到质疑会慌,没单的时候会怀疑自己‘是不是选错了’。”
“收纳师不是‘叠衣服的’,是‘空间规划师’。”21岁的上海收纳师小王老师说这句话时,手里拿着一份60页的收纳方案——那是她给一个书房客户做的,里面详细标注了书架的分隔方式、书籍的分类逻辑、甚至摆件的摆放位置。“我帮客户整理书房时,会先问‘你平时用哪类书最多?’‘常用的笔放在哪里?’,不是把书堆整齐就行,是要让客户‘用的时候能立刻找到’。”
从金融行业转行的何泽更懂“专业”的价值:他曾帮一个别墅客户做收纳,先花一周预采、测量、出设计图,然后用三天时间,把“乱得让人压抑”的房子变成“每个物品都有固定位置”的家。“客户一开始嫌贵,说‘保洁才50块一小时’,但做完后他说‘你们的服务,值3万’——因为我们不仅整理了房子,还帮他改掉了‘买了不用’的习惯。”
“现在市面上的收纳证书,大多是‘花钱就能拿’,根本代表不了能力。”贝贝见过太多“有证没经验”的新人:“有的收纳师只会叠衣服,不会做空间规划,整理完没两天又乱了;有的连‘断舍离’都不敢提,怕客户不高兴。”
瞿莉娟也遇到过“客户因为‘没保持住’找回来”的情况:“有次帮客户整理衣柜,她嫌麻烦,没按我们说的‘每周整理10分钟’,结果一个月后又乱了,说‘你们的服务没用’。”她无奈地笑:“收纳不是‘一劳永逸’的事,是要帮客户养成习惯——这才是最难的。”
尽管有很多挑战,五位从业者都对行业充满信心。“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主动找收纳师,从‘嫌贵’到‘离不开’,说明大家开始认可‘专业的事要专业的人做’。”何泽说,“我从金融转行到收纳,就是因为喜欢‘把混乱变有序’的感觉——比起数字,这种‘真实的改变’更让人踏实。”
瞿莉娟的规划是“兼做培训,在线上卖收纳用品”;唐糖开始做自己的社交账号,想“自己拓客,不再被抽成”;小王老师打算“考更专业的证书,提升规划能力”。他们说:“收纳师不是‘吃青春饭’的职业,越有经验越吃香——毕竟,能帮人‘好好生活’的本事,永远不会过时。”
或许,这个行业的真相是:没有“躺赚”的职业,只有“用心做”的人。那些能熬过低谷、肯花时间提升专业度的收纳师,最终会成为“被需要的人”——而这,才是“月入过万”的真正密码。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-
18岁儿子起诉父亲付抚养费被驳回65人浏览 -
新加坡将对诈骗分子处以鞭刑82人浏览